https://mindhacks.cn/2017/04/29/through-the-maze-1/
当一个人同另一个人有 24 年的距离时,就足以无法相互理解。这当然是断言,尽可以百般争论。暂时不论。
我是 2000 年生人,我的父亲生于 1972 年,母亲生于 1975 年。我与父亲相距 28 年,母亲相距 25 年。他们已经做不到理解我了,尽管他们也想做到。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它让处于旺盛学习阶段的我,不断接触未知的知识、观点,不断冲刷着来自父母的保守的观念。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改变,还有父辈和子辈关系的变化。刘未鹏这篇《心智探寻(一):父母,和我们自己》记录的就是变化的一个。
父母那一辈人普遍的社会观念——害怕被子女抛弃,害怕被认为无价值。当下这一代的我并不那么看重这些,所以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我,身为子辈,应该怎么处理和父辈的关系?小到每天的日常小事,达到结婚生子。我应该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现在的我,在逃避这些事情,我认为这些事情是以后才要考虑的事情。所以,当我第一次阅读刘未鹏的文章时,内心的第一想法是:以后别结婚了。为什么?我对复杂的人际是不耐烦的,我认为一个简单的逻辑不应该因为人的关系而变得复杂。
很多时候,在解决问题时,总是自认为找到了 cause(病因),其实只是 symptom(症状)。在理解一个人的行为、情绪和心态(认知)的过程中,有一个通用句式,帮助自己深入,就是 It's a symptom, not the cause(并用感觉思考 what is the ca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