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是毫无必要的

绝大多数的生产,其实发生在闲聊之前的研究、探索与思考。

一、

微信群是一个人口集散地,各色人等都在此中。一个大 V 搞了一个活动,在知识星球、朋友圈发二维码邀请人加入,我一看是这个大 V 发的,多少会学到一些东西吧?加就加呗,反正比干其他事要容易很多,而且更容易让我陷入一种得意情绪。

加群之后,通常是由组织者给出一个主题,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开始群聊模式,几天过后,高潮不减。半月过后,竟然有人在每天发“早安”,而且只有他一个人在说话,毛骨悚然。再看看群人数:499,没有人退群啊。大家都去哪了?

一个月过后,这个群彻底死了,大 V 再也没说过话,别人也没有要说的意思。于是,我就把群退了。减轻心理负担,清空垃圾。

没错,这种群聊从高潮迭起到悄无声息的过程我经历了超级多的次数,我麻木了。加群,观察,储存聊天记录,退群。一整套流程驾轻就熟。

我想:这样循环往复的意义何在?这种群聊存在的本质在哪里?

从此以后,我不再上头似的盲目加群,浪费我的时间精力,有那些时间精力还不如用来自己消遣呢!看本书,看个电影什么的,都要比看一群人吹 NB 要强得多。

二、

群聊存在的意义可能就在于浅层次的沟通,陌生人之间没有哪两个人是仅仅通过微信就能够长久的友好关系的。

沟通是必要的,但是这种不涉及精神层次的浅尝辄止还是不要罢了。浪费时间精力,进而浪费生命。

从人员构成上分析,像这种 500 人大群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组织者,另一种是参与者。组织者一定是有着引人瞩目的成就,所以参与者才会参与进来。

这就表明:组织者和参与者不在一个层次上,说得残酷点就是等级不同。

参与者必须要从组织者身上学习某些值得学习的东西,这是参与者的目的,也是我的目的。而这种层级关系恰恰就造成了学习的障碍问题。

三、

最本源的问题,沟通的效率问题,不同等级的人看待问题的深度和角度都有所不同,一旦等级跨越太多,沟通成本就无限增长,这样能够学到的东西就非常有限。

所以,有效沟通的前提是两个人等级相当,至少在所谈论的问题上有过漫长的积累阶段。积累阶段过后,两个人在同一个问题上,一定会有更加不同的想法的产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由此来看,我之前加的一些大 V 的微信,看来都是没有多大实际作用的了。因为本身的层级就不同。举个例子,一个知乎大 V 原帅,教育类话题的优秀回答者。一次深夜看她的有关大学选择的直播,觉得这个人值得学习,她在群里公布她的微信。

她的意思是有什么问题可以继续在微信上交流。我加了她之后,说了一些感谢的话,为什么呢?因为她在直播间说的话激励了我。

自从第一次交流过后,就再也没有交流过。我不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交友。相反,我认为自己恰当地表达了自己的谢意,这很好。

还记得我刚才说的向她学习吗?为什么?因为她直播时背景的阳光太美了,她在美国的大学当老师。已经生活了很多年。我一想到自己,再想到她,一直难以遏制的自卑就流露出来,我在想为什么我不能去国外,也拥有这样好的条件去学习深造呢?

但是,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我自卑是因为我与原帅的差距,我想去国外深造是我的一个目标。所以,这种意义上的自卑本不该存在,这样一想自卑烟消云散了。

目标是一定会做到的事情。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四、

我的微信里有 171 位联系人,除了家人、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剩下的就是我通过社会所接触的人。他们有的是专栏作家,有的是公司 CEO,有的是签约作者,有的是微商,有的是为别人打工的,有的是名牌大学研究生,有的是程序员,还有各种机缘巧合加微信进而聊过几句的人。

我与这些人能建立什么联系呢?就这样安安静静地呆在我的通讯录里,快发霉了,好伐?但是,能有什么样的链接呢?链接的前提是什么呢?是平等交流,对,就是等价交换。

你所了解的正是我苦苦追寻的,我所掌握的正是你昼思夜想的。我们有交流的动力,也有交流的话题,这样沟通才会开始。

开头的一句话,你怎么理解?

我的理解是,一切都是巧合中的必然,我们之所以聊得如此投机,就是因为我们之前已经为此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探索与思考。某个时刻,两个人渴求答案的人相遇了,彼此互有对方的答案。你说,这个时候,还会怕沟通没有效果吗?

所以,不要加群,不要加群,不要加群……

禅定时刻:

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时。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苏东坡

欢迎通过「邮件」或者点击「这里」告诉我你的想法
Welcome to tell me your thoughts via "email" or click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