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运用改良

说得大一点,中国为什么没有足够的学术成长,就是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喜欢过文字瘾,问题没有表述清楚,文献也不清楚,却享受了“大口气”说话。——马华灵

马华灵,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主要学术兴趣是西方政治思想史。豆瓣昵称是:大清国的猫托邦。

知晓马老师的时候已然忘记,自知时间不长,然受其影响颇深。

豆瓣友邻这段时间非常活跃,各种在当局看来不合时宜的言论满天飞,动不动就禁言大号,封号是最大的杀手锏(jiǎn,来源于 https://www.zdic.net/ )。

我担心有些资料会因封号消失,所以就把一些重要的内容离线保存到印象笔记中。我选择了马老师过去在豆瓣发布的数篇日记。在浏览过部分日记内容后,我对马华灵老师的敬佩更深,自己对于文字的理解也更深一层。

文字是读书时我们向作者学习的工具。所以在文字运用上富有技巧的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够得到读者的喜爱。平日里不常注意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书写文字都是随性而为,这样虽然方便了自己却苦了读者。读者不方便理解文字,自然透过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无从得知。

作为作者,应该尽可能贴近读者的阅读水平,用读者能够通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传达作者的意思。一个成功的作者不以作品数目为傲,但一定以自己能够影响多少人为傲。如此,一个作者的影响力就成为了他的成功标志。

而影响力具体表现就在于那些数据上面,比如,粉丝数,转发量,收藏量等。但是,请注意,这句话仅仅说到这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表述的还不够全面。

粉丝数等数据能够表现出影响力,反之则不然。数据是影响力程度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那么,一个成功作者的影响力还可以表现在哪些层面呢?

我想到的是品性。文以载道。这“道”中就包含作者的精神品质。一个人写作时间变长,尽管每次写作的话题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若隐若现地告诉读者,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看一篇文章,嗯嗯,写的不错;看一篇文章,嗯嗯,写的很好;再看一篇文章,嗯嗯,写的深得我心啊!那这个作者一定是我喜欢或者能够亲近的类型。(读者心理活动)

不过,会出现一种情况:作者只能被读者喜欢一段时间。为什么?因为正好是作者的某次文章影响了这个人,于是他就顺手关注了作者,希冀能够再次收获此类文章。可惜,再也不会了。因为作者那天不知道怎么了,突然就写了那篇文章。文风大变,却是他喜欢的类型。等到作者恢复正常,这个人再也看不到此类文章。

这种情况也是很有可能,实际上,岂止是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位作者只能拥有一位读者一段时间。因为人和人总是在不断的相遇和分别的,能够影响一个人一阵子就已知足,哪里还奢望一直影响这个人呢。

欢迎通过「邮件」或者点击「这里」告诉我你的想法
Welcome to tell me your thoughts via "email" or click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