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曾经告诉我:
生活就是由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组成的,有时候我们不在乎如何选择,只在乎自己是否享受选择后的路程。
我选择了太多次了,我是否享受选择后的路程?我想自己是享受的。因为在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自己存在证据,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
朋友还告诉我:
不用去想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而是去想好目前的每一天应该怎么过,有些事情时候到了自己懂得该怎么做了,考虑得早了没有结果的。
我不以为意,但是,随着对这句话的反复咀嚼。我明白了:未来的事留给未来的那个自己吧,当下的自己做好当下的事,这是当下的我对未来的责任。我不希望待到未来时,未来的我要埋怨过去的我(现在的我)。为什么呢?因为我曾经埋怨过过去的自己。所以我知道那么做并不能解决问题。
今天的选择是明天的基础,明天的选择又为后天铺好路……就这样,未来的某种路径渐渐清晰明了了,但是身处时间光锥内部的我是不可能洞察到的未来事态变化的,因此,我才会让自己做好当下的事。
造物主很公平,它给了每个人同等价值的时间,就看你如何使用时间。你是专注于自己的身心成长、是专注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是专注于以游戏分胜负。我对后两者的感兴趣程度远低于第一个——专注于自己的身心成长。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一个敏感的人,我不知道敏感的含义。我只是热衷于观察自己,而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我好奇自己是如何和环境相处的,我在思考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是怎样的,我在观察自己的情绪以及产生的特定原因。
这种习惯的养成可能和小时候的稍算压抑的生活环境有关,当然和父母亲的性格也脱不了干系。我没有评判这一习惯,我觉得正是这一习惯让我变得特别,这也是我区分自己和别人的一点。你看,这是我的选择。不过,这一选择太过宏观,你并不知道养成这个习惯的选择后面是多少个选择的累积。这些选择帮助我培养了这一习惯。
这是我的选择,这是我的意识做出的决定。但是,上大学之前的意识不是自由意志,我没有自由意志。上大学之前的我的形象,我怎么也见不清晰,总隔着一层雾。那时周遭的环境都是那种枯燥的按部就班的氛围。直到上了大学,有了电脑,我的自由意志慢慢觉醒,开始形成自我的概念。
所以,当思政课老师说,人在上大学以前三观就已经确立时,我并不确信。因为三观是可以重塑的,把它打碎,重新凝练一个新的出来也是可以的。有时候,*我会刻意压制旧有的观念,重新感受事物的带给我的力量,这不是从老师那儿道听途说的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清晰可感的那种真实,让我感动得想哭*。
在自己这一层面,我拥有选择权,我可以选择自己遇到的人,自己遇到的事情,自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