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才是真实?这是我今天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事情起因很简单,看了一个人的演讲,演讲的题目是《以纪录片之名》。你可能会猜 Ta 或许是一个纪录片导演,没错,你猜对了。他在做了很长时间的特约摄影师之后开始转行做纪录片,因为他觉得一张照片很难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联,更多的时候照片更像是摄影师的工具,照片里的人和摄影师没有多大关系。
听他这么一说,我觉得挺有道理,不过因为我很少去拍人,只有景物,所以其中的感受我并不清楚。他觉得拍纪录片是个不错的选择,它的容量足够大,足够他去表达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真实。我听他的演讲,记住了他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他有一部纪录片《差馆》,片子以广州火车站越秀区派出所为舞台中心讲述,有一次放映后他跟观众聊天,观众问他,为什么没有警察打人的镜头?他是这样说的:警察当然打人,我们普通人生气了不是一样要打人的吗?那么你为什么偏偏去问警察打人与否呢?他说其实这就是人群与人群之间的不了解造成的,而他做纪录片就是要打破这种隔阂,让我们观众知道另外一群人的生活,了解他们,不再对他们怀着既有的成见。
第二件事,《南方周末》有一次要办一个艺术展来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负责这次展览的策划是一个德国人,他就问德国人,你会怎么样像欧洲人说这个事儿?德国人说了一个词:混沌。意思是说,中国是发展和变化的,中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不能别人告诉你中国是什么样子的,你就想当然的认为中国是这个样子。我们要摒弃他人的看法,自己用自己的方法去判断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在处理事情上,对待人上,这些都是互通的道理。
第三件事,他的一部纪录片《高三》,讲述的是一群高三学生的生活。放映后有人问他,为什么没有学生看镜头,他说,学生看镜头的画面都被我剪掉了呀。这引起了他的反思,把看镜头的画面剪掉这能是一种真实吗?一架摄像机突然闯进别人的生活,不对这个人的生活造成影响,这可能吗?很明显是不可能的,所以把看镜头的画面剪掉就变成了一种不够真实的表现。
那么什么才是真实?更具体一些,当我们把自己生活中的哪一部分表现出来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我认为自己足够真实了(笑),写完稿子几乎不会看第二遍,直接就发送了。不会感觉对不起读者,但是当我看到别人有那么多粉丝时我的内心是有波动的。我觉得自己是在浪费读者的时间,有些愧疚,但一面又有些理直气壮:我不是为你而写,你爱看不看。但是,*会去看你文章的人,应该都希望有所收获吧*,而不是看一堆毫无美感、胡乱堆砌的文章。
但是内心又有各种纠结,百般无奈,我该怎么办才好呢?聪明的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