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汉字,左侧是一个竖"心",右侧是一个文言文中的"我"字。我的理解:用心感悟自己、理解自己、倾听自己。我正在这样做,以后也会如此,说说我这一段时间的收获吧。

我讨厌别人标签化地看待我,但是我总是给别人贴标签。这反映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我希望别人能关注我,并且不希望在关注别人这件事上耗费太多的时间。显而易见,除了那些刻意对我感兴趣的人,我几乎不受人待见。因为我没有付出什么,却想着索取,结果就是我这样的人总是一个边缘人物。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一种错觉:我之所以不受大家欢迎是因为这是我的选择,是因为我有比受大家欢迎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这是一种理由,但我在脑子里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想过这个理由,它似乎不那么具有说服力,我真的不喜欢受大家喜欢的感觉。

自然不必说,受人欢迎有什么不好的呢?可是,现在我为什么刻意远离这种受人欢迎的状况呢?大概是我对做到让大家都喜欢我这件事感到厌倦了,我不喜欢联结太多的人,这样大家都只是"熟悉的陌生人",仅此而已。就算从功利心的角度来讲,你以后遇到难处,如果不是利益相关,又有哪一个所谓"熟悉的陌生人"会帮助你呢?对于别人努力赢得大家的喜爱这点,我不做评判。我只清楚:自己不会这样做。

因为我深切地知道独处的好处,尽管那种一人的感觉很苦,尽管渴望找一个人来陪我。有种被逼无奈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让我明白自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自己是一个有感情的人。有时候,我会紧握双拳、松开,感受那真实的力量。这时,我会问自己:这会不会是不真实的?所有这一切,这个世界、周围的人与景,会不会只是某个人的一场梦?

独处的滋味自然美妙,但两人一起或许更好。《天堂电影院》,今天晚上看完的。真的羡慕年轻时的多多,遇到那么美丽的女孩儿。我在想:我的女孩儿在哪里呢?你在哪里呢?

音乐是我的第二生命,昨天开始听古典音乐,《魔笛 - 饮酒歌》深入骨髓的麻痹,《流浪者之歌》不同乐章起伏错落,令我着迷。我每天都听音乐,其中爱情主题占了绝大部分,我对自己说:你有没有女朋友。听那么多爱情歌干什么呢?恰好,公选课《音乐鉴赏》老师推荐歌剧等古典音乐,于是,我抱着试试的态度开始听。沉浸其中,感受乐曲中那一幅幅画面。

我思考自己的方式开始有规律可循的了——上帝视角。因为我不是相关专业的人,所以我只按照自己的理解,使用"人格分裂"这个词。在我这儿,他就是一个辅助人格,他什么实质的物理行为都不用做,只是忠实地记录我的行为并时不时地与主人格进行交流反馈。可以说,我想要从绝对客观的角度,观察自己的行为。这当然是理想化的想象。现实中涉及的影响因素太多。

今天,看《社会心理学》,把《偏见》这一章接着这几天的继续看,看完了。看完之后,感慨不已:难不成我整个人都是由偏见构成的吗?怎么会存在那么多的偏见呢?注意,"偏见"不总是消极的,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人的认知资源有限,为了节省资源,会给他人贴标签,这样再次见到这个人时,可以快速了解这个人的部分信息。这也就是文章开头我给别人贴标签的行为。贴标签确实是方便自己了,但是一个人是不能简单地用词语概括的,这势必会造成偏见(这里"偏见"指你认为对方是怎样,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

偏见构筑了我们如今的社会,偏见会被消除吗?我相信它会的,不过这一过程需要时间。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每天啊,千篇一律的,过得好没意思,看看未来,似乎不是那么有希望。我问自己:你活着是为了什么呢?我现在不知道,我曾看过一个人的答案:为了未来生活中那些不曾期待的希望。我觉得还蛮有道理的,未来是未知的,你永远不知道惊喜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他或许就想万一是惊喜呢?

欢迎通过「邮件」或者点击「这里」告诉我你的想法
Welcome to tell me your thoughts via "email" or click "here"